卵巢输卵管和腹膜的上皮癌组织病理学

来自于uptodate,粗翻版,仅供参考。

引言

上皮癌是卵巢,输卵管和腹膜癌的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占这些部位所有癌症的90%。卵巢癌传统上被称为单个亚型,但它由具有多种组织学亚型的异质性肿瘤组组成。

这些肿瘤的当前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如肿瘤等级和阶段的因素。然而,重要的是要准确地对这些肿瘤进行亚分类,因为每种肿瘤都是生物学上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和遗传风险因素,前驱病变病变,扩散模式,分子生物学,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而且,随着新疗法的发展,确定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的亚型对哪种治疗方式有反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回顾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和边缘性肿瘤的组织学亚型的发生率,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些肿瘤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将分别进行详细讨论。(请参阅“卵巢,输卵管和腹膜上皮癌:发病机理”和“卵巢,输卵管和腹膜上皮癌:临床特征和诊断”。)

概述

目前,基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的五个主要亚型及其相对比例为:

●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70%至80%)

●子宫内膜样癌(10%)

●透明细胞癌(10%)

●黏液癌(3%)

●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5%)

现在已经公认,HGSC和LGSC根本上是彼此不同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分子发病机制。然而,有人提出,两者都可能源于输卵管前驱病变,HGSC时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瘤变/癌和LGSC时发生内膜输卵管增生/苗勒氏。浆液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的发病机理将分别讨论。(请参阅“卵巢,输卵管和腹膜上皮癌:发病机理”和“内输卵管病”。)

历史上,移行细胞癌已被列为独特的亚型,尽管最近的分子证据支持此为浆液性癌的亚型。(请参见下面的“移行细胞癌”。)

对于某些亚型卵巢癌,存在非浸润性或边缘性肿瘤对应物。(请参见下面的“交界性肿瘤概述”。)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在组织学亚型之间与预后不同。HGSC通常具有TP53和BRCA突变。LGSC常携带KRAS和BRAF突变。表(表1)显示了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常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和基因突变。

高级别浆液性癌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是最常见的卵巢癌类型,约占所有恶性卵巢肿瘤的70%至80%。高峰年龄范围是45至65岁,平均57岁。大多数HGSC被诊断为晚期(III或IV期),总体预后较差。在诊断时仅限于卵巢的HGSC很少(<10%)。

大体病理学—HGSC的大小范围从微观到直径大于20cm。肿瘤的外表面可以是光滑的或具有易碎的表面乳头。该肿块通常为囊性和多房性,浆液或血性液体,软性脆性乳头状瘤变(图1)。其他区域可能是实性的,从软性到坚硬不等,具体取决于肿瘤间质。经常出现出血和坏死。

通常在整个腹膜和大网膜中发现大转移。这些通常是各种大小的结节,可能结成较大的团块,常常是网膜结块。然而,在多达25%的病例中,大网膜可能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已鉴定出镜下肿瘤。

微观病理学-从微观上讲,HGSC可能具有多种结构模式。这些包括:复杂的乳头状,腺状,微囊状和实性型。HGSC浸润,破坏和/或替代正常间质。可能存在肺腺瘤体,但很少见于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中。(参见下面的“低级别浆液性癌”。)

不论整体结构如何,HGSC的关键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核分裂计数的明显细胞学异型性。非典型核是核深染的,核大小有三倍或更大的变化,并且肿瘤巨细胞是常见的。核分裂率通常很高,HGSC的阈值定义为每10个高倍视野(HPF)≥12个核分裂图。如果核分裂率低,则必须考虑LGSC或其他诊断。经常看到不典型的核分裂图(图片2)。

HGSC细胞的细胞质可能显示局灶性“透明细胞改变”,但应谨慎诊断混合HGSC和透明细胞癌,因为这些肿瘤的分子病因不同,真正的混合性浆液性和透明细胞癌很少见。

免疫表型-从免疫表型上看,HGSC通常强烈且弥漫性地表达p53和p16(图片2)。在大多数情况下,HGSC还表达WT-1,ER和PAX-8。它不表达HNF-1β和Calretinin,并具有高Ki67增生指数。

分子生物学—分子研究已在多达10%的HGSC妇女中鉴定出BRCA1或BRCA2种系突变。相反,到70岁时,具有这些种系突变的妇女罹患卵巢癌(主要是HGSC)的风险为30%至50%。输卵管肿瘤在明显的卵巢癌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是一个积极研究的领域。(请参阅“卵巢,输卵管和腹膜的上皮癌:发病机理”。)

不论BRCA种系状态如何,大约50%至80%的HGSC的肿瘤蛋白p53基因(TP53)也有突变。已在多达80%的HGSC中鉴定了功能性TP53突变的丧失,并且在许多HGSC的假定前驱病变病变,浆液性上皮内瘤变/癌中也已鉴定出TP53突变。尽管在HGSC中始终发现广泛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和DNA拷贝数变化,但在HGSC中已鉴定出相对较少的其他特定遗传突变。也已经报道了PTEN和PI3CA的突变,但是它们的突变频率通常较低(<10%)。

低级别浆液性癌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与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C)相比,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GSC)很少见,占所有卵巢癌病例的不到5%。

像HGSC一样,LGSC通常被诊断为晚期,因此长期预后较差。然而,这些肿瘤在生物学上与HGSC不同,并且是生长缓慢的惰性肿瘤,对铂类化学疗法相对不敏感。

LGSC通常与无创性浆液性交界性成分一起发现。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比LGSC更常见,LGSC最有可能代表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进展。(参见下文“严重的交界性肿瘤”。)

大体病理-LGSC往往是从HGSC或交界性浆液性肿瘤非常难以区分。LGSC可以是实性和囊性的,在囊内或表面可能有许多脆性乳头状异常。与HGSC相比,出血和坏死通常较少,尽管这不是可靠的总体特征。由于间质反应和丰富的肺腺瘤体形成,卵巢外植入物通常结实坚韧。

微观病理学-从组织学上讲,LGSC是一种浸润性癌,其特征是破坏性间质浸润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区分开。入侵的三种主要模式包括:

●单细胞和小细胞团浸润间质

●上皮细胞小巢对间质的浸润(微乳头状)

●间质细胞被宽大的中央乳头状血管的乳头浸润,周围有成瘤细胞(巨乳头状)

LGSC与HGSC的区别在于细胞学特征。LGSC由排列有肿瘤细胞的小乳头组成,这些细胞显示出均一的细胞核,大小变化小于三倍。核大小的这种一致性是LGSC与HGSC区别的特征之一。已经证明这是高级别可重复的。LGSC的另一个显着特征是,它的核分裂计数远低于HGSC中的核分裂计数,每10个高倍视野(HPF)的<12核分裂为定义阈值。但是,LGSC的核分裂率可能甚至比10HPF中的11核分裂率更低,此功能对于将其与HGSC区分非常有帮助。

在LGSC中可能发现的另一个独特特征是具有大量滑膜瘤体的透明化间质(图3)。

免疫表型—LGSC的免疫表型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和HGSC相似,但有两个重要区别。LGSC通常具有低的Ki67增生率(对应较低的核分裂率)和弱或野生型p53表达。然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的表达在预测p53突变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LGSC或HGSC中异常的p53染色不应覆盖组织学印象。LGSC表达WT-1,ER,PR,并且对HNF-1β和Calretinin呈阴性。

分子生物学—分子研究表明,LGSC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均经常在BRAF和KRAS中发生突变,而不是像HGSC中那样在p53或BRCA1/2中发生突变。此外,LGSC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未显示出在HGSC中出现的明显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或广泛的DNA复制变化。

这些发现导致提出了浆液癌变的两种途径。HGSC的典型途径之一是p53中的突变起重要作用,而第二级则是低级浆液性肿瘤的典型途径,其中KRAS和BRAF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进一步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牵涉为LGSC的前驱病变病变,并支持LGSC不会发展为HGSC的假说。这些分子差异可能会在将来导致重要的治疗决策,因为新药被用于靶向KRAS和BRAF低级浆液性肿瘤中的通路,否则对铂类化学疗法具有相对抗性。(参见“卵巢,输卵管和腹膜上皮癌:发病机理”,关于“低级别浆液性癌,包括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一节。)

子宫内膜样癌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约占所有卵巢癌的10%。子宫内膜样癌在40多岁和50多岁的女性中最常见,平均患者年龄为56岁。

子宫内膜样癌最常在早期发现(不同于浆液性癌),因此这些患者的预后要好得多。子宫内膜样癌倾向于对化学敏感(不同于低级别浆液性或透明细胞癌),相对于其他亚型的卵巢癌,这也有助于更好的预后。(请参阅下面的“透明细胞癌”。)

原发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通常是低级别的。然而,高级子宫内膜样癌在形态和分子上与高级浆液性癌(HGSC)没有区别,免疫表型和基因谱研究表明,高级子宫内膜样癌不是HGSC的一种亚型]。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通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并据认为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多达42%的患者有卵巢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据)。(请参阅“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诊断”,“相关结局”一节。)

子宫内膜样卵巢癌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病例占15%至20%。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在组织学上也与子宫对应物非常相似。在并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情况下,卵巢肿瘤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很高,尽管其他可能性是从卵巢到子宫内膜的转移以及并发的卵巢和子宫内膜原发。表(表2)中显示了有助于确定肿瘤原发部位的特征。

总体病理学—子宫内膜样癌的外观可能有所不同。它可能是囊性的或实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残留病灶通常可以通过子宫内膜瘤的典型“巧克力囊肿”外观来鉴定。外表面通常是光滑的。它通常局限于一个卵巢(双边有利于子宫内膜转移)。

浆液性癌中不可见乳头状脱落,尽管肿瘤可能非常脆弱,并且可能存在出血和坏死区域。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的大体可辨认的区域是囊肿,其间被明显的实性纤维瘤样间质隔开,通常与子宫内膜样癌和子宫内膜样边界肿瘤有关。(参见下文“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

微观病理学-从组织学上讲,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类似于低级别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多数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具有复杂的腺体,筛状和/或villoglandular结构模式,背靠背生长,或具有光滑管腔轮廓的细长或圆形腺体(图4))。腺通常被分层的柱状细胞所衬,其嗜酸性粒细胞胞质很少,中低级细胞核。经常看到核分裂的数字。含有淡淡,未成熟的鳞状细胞的鳞状桑mor通常存在于肿瘤中。通常会能能识别出具有典型分泌变化的细胞灶,并认为这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孕激素作用引起的,尽管它们可能会在没有激素刺激的情况下发生。

如果鉴定出片状生长模式或具有高核级的细胞,则应考虑诊断HGSC。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伴有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而且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到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和子宫内膜样癌的病变范围并不罕见。(参见下文“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

免疫表型—在免疫表型上,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表达的标志物与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相似。肿瘤表达波形蛋白,ER,PR,PAX-8和CA。为阴性或集中表达p16和p53;对WT-1,钙调蛋白和抑制素呈阴性。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与HGSC具有相似的特征,p53,p16和WT-1的表达呈弥漫性和强表达,支持这一假设,即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仅是HGSC的一种亚型,尽管这仍存在争议。

分子生物学—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发现了各种基因突变。CTNNB-1(β-catenin)和PTEN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是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最常见的遗传异常。通常可以看到PIK3CA和ARID1A中的突变,ARID1A是一种大型的多蛋白复合物,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另外,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发现了高水平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并且这种组织病理学亚型是与林奇综合征相关的最常见的卵巢癌。(看到“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筛查和预防”。

透明细胞癌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透明细胞癌约占北美所有卵巢癌的5%至10%,并且最常见于40多岁或50多岁的绝经后妇女。透明细胞癌在东亚地区占卵巢癌的比例更高,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是由于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像子宫内膜样癌一样,卵巢透明细胞癌通常出现在早期(I或II期),并且由于没有远处转移而预后相对较好。但是,当透明细胞癌出现晚期时,其预后比浆液性或子宫内膜样癌差。这是因为透明细胞癌对铂类化学疗法不如其他组织学亚型敏感。透明细胞癌还与血管血栓形成事件和副肿瘤高钙血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与子宫内膜样癌相似,透明细胞卵巢癌通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并且很可能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际上,输卵管结扎已显示出对卵巢透明细胞癌发展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管的阻塞阻止了月经逆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后续发展。(请参阅“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诊断”,“相关结局”一节。)

除了透明细胞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联外,经常将透明细胞癌诊断为与透明细胞腺纤维瘤相邻,并且似乎由透明细胞腺纤维瘤引起。大约15%至20%的透明细胞癌具有主要的腺纤维瘤成分,可能构成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亚组。

大体病理学—卵巢透明细胞癌通常以大肿块的形式出现,平均大小为15cm。肿瘤通常由厚壁的单眼或多眼囊肿组成,带有黄色的肉质结节伸入囊肿腔,以及囊肿内的水状或粘液。然而,肿瘤也可以是实性或具有蜂窝状切割的表面,特别是那些与透明细胞腺纤维瘤或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一起出现的肿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产生的肿瘤通常具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特征,其呈巧克力棕色液体,并且壁中的增厚结节区域代表恶性转化区域。

微观病理学–透明细胞癌显示出一系列不同的组织学模式,这些模式通常一起出现在同一肿瘤内(图5)。最常见的模式是实性,微囊性和乳头状。由纤维间质隔开的具有透明细胞质的多面体细胞片表征了实性模式。肾小管囊肿型包含多个复杂的肾小管和囊肿,可与其他肾小管混合在一起。乳头状图案是由肿瘤细胞排列的具有不同复杂性的纤维状乳头形成的。在肾小管囊性和乳头状两者中,肿瘤细胞通常呈现出指甲状外观,核明显到囊肿或内腔中并从乳头明显。

无论总体结构模式如何,透明细胞癌通常都含有明显的透明质化间质。肿瘤细胞通常具有明显的细胞边界,其细胞核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尽管几乎总是存在明显的细胞学上的异型性区域,但可能存在广泛的核异型性。但是,腺体和囊肿衬里的上皮可以被弄平,产生看似冷淡的外观。核分裂计数可以是显着的,但是通常是程度不一的并且比在其他上皮性卵巢癌中所见的更低。

免疫表型-透明细胞癌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缺乏ER和WT-1的表达。它们可能具有一些p53表达,尽管通常无法确定HGSC中提到的强表达和弥散表达。卵巢透明细胞癌通常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alpha(HIF-1alpha),glypican-3和肝细胞核因子1-beta(HNF-1beta)。HNF-1beta似乎是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敏感和特异性标志物,据报道有82%至%的卵巢透明细胞癌表达这种蛋白,只有极少数的报道在其他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

分子生物学—卵巢透明细胞癌中已报道了KRAS,PTEN和PIK3CA的突变。另外,类似于卵巢的子宫内膜样癌,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已注意到高水平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并且该肿瘤也与林奇综合征有关。研究还发现了ARID1A中的突变,类似于子宫内膜样癌中的突变。(请参阅“林奇综合症(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筛查和预防”。)

黏液癌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黏液癌占原发性卵巢癌的3-4%。这些肿瘤最常见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围绝经期妇女中,尽管据报道它们在14岁至87岁的患者中出现。几乎所有的卵巢粘液癌都存在早期疾病,通常是I期。

当包括所有类型的粘液性肿瘤时,它们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0%至15%。良性粘液性囊腺瘤约占80%,其余大多数为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另外,卵巢内的大多数粘液癌是转移的,通常是从胃肠道转移的。

原发性卵巢粘液性癌和交界性肿瘤通常在同一肿瘤中同时出现。此外,在浸润性黏液癌旁可见具有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的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因此,原发性卵巢粘液性癌被认为是由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引起的。

大体病理学—原发性卵巢粘液癌的大小范围为8到20cm,但可能更大。它通常是囊性的或实性的,单侧的,局限于卵巢。外表面通常是光滑的,没有表面参与。卵巢粘液性肿瘤双侧有表面受累,不局限于卵巢,几乎总是从胃肠道转移。

原发性卵巢粘液癌不伴有严重的腹膜假性黏液瘤。尽管历史上认为腹膜假粘液瘤是由原发性卵巢粘液性肿瘤的破裂引起的,但现在人们公认腹膜假粘液瘤几乎总是由转移至卵巢而引起的,通常是由阑尾原发引起的。在这些情况下,应寻找主要站点。罕见地,原发性卵巢畸胎瘤产生的粘液性肿瘤会导致假性粘液瘤腹膜炎,但这是例外,而非常规。(请参阅“附录的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微观病理学—卵巢粘液癌的细胞可以类似于肠,子宫颈或胃幽门的细胞,尽管这些肿瘤绝大多数具有胃肠道分化(图6)。在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中观察到相同的组织学。粘液性癌和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存在浸润。

肿瘤通常表现出复杂的腺体排列,其间质浸润面积线性范围大于10mm2或3mm。已经描述了粘液癌的“浸润”的两种模式:浸润性浸润和扩张性生长模式。浸润型浸润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间质浸润,形式为腺体,细胞簇或偶然渗透到间质的单个细胞,通常伴有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浸润的浸润模式符合具有破坏性间质浸润的浸润癌的标准定义,并且预后较差。

相比之下,可膨胀的生长模式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间质侵入,但是具有背对背腺体的复杂结构,并且间质间质很少甚至没有。某些专家将扩张的生长方式称为“非侵袭性癌”,而具有扩张性增长的黏液癌相当于其他人的侵袭。在我们的机构中,我们更喜欢将其分类为粘液性卵巢肿瘤,具有复杂的结构生长模式,没有明确的侵袭,因为未发现破坏性间质侵袭。粘液性肿瘤的扩张型也与更有利的预后相关,进一步支持了这些肿瘤不是真正的浸润性癌的观点。

免疫表型—除CK7的表达外,卵巢粘液性卵巢癌通常还表达胃肠道标志物,包括CK20和CDX2。p16可能有片状表达,而ER,PR,WT-1和CA则通常不表达。因此,免疫组织化学通常无助于确定卵巢中的粘液性肿瘤是原发性卵巢肿瘤还是转移性病变。

分子生物学—超过75%的卵巢粘液癌具有KRAS突变。在粘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中也观察到相同的KRAS突变,为从粘液性囊腺瘤到交界性肿瘤再到癌的肿瘤进展模型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此外,卵巢粘液癌表达了几种粘蛋白基因(MUC2,MUC3和MUC17),这些粘蛋白基因是粘液癌的特征,而与它们的起源组织无关。一项研究发现粘液癌的基因组改变频率为HER2扩增(20%至38%),c-MYC(65%)和TP53突变(50%至75%)。频率较低的更改是CDKN2A/B(25%);PI3KCA(13%);和PTEN,BRAF,FGFR,KIT或STK11(2%到5%)。

其他组织学亚型

移行细胞癌—从历史上看,卵巢移行细胞癌的定义是一种肿瘤,由上皮组织学组成类似于尿路上皮,缺乏良性或边缘性Brenner肿瘤。据认为,移行细胞癌是恶性布伦纳瘤的例子,其中良性成分已经过度生长。但是,分子和免疫组织化学数据表明,先前归类为过渡细胞癌的肿瘤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表现出相同的免疫表型和遗传突变。因此,大多数专家目前认为,移行细胞癌只是HGSC的一个亚型,其中上皮在形态上与恶性尿路上皮相似。因此,应将其诊断为HGSC,而不是移行细胞癌。

癌肉瘤—癌肉瘤,也称为恶性混合苗勒勒瘤(MMMT),占卵巢癌的2%至7.5%,平均表现年龄为75岁]。这些肿瘤通常较大,并伴有大量出血和坏死,并处于晚期。这些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是恶性上皮和间质成分的紧密混合。恶性上皮成分最常类似于HGSC,尽管已有其他亚型报道,并且恶性间质成分通常含有呈圆形染色的梭形细胞,具有明显的核异型性和高核分裂指数。还经常观察到异源成份,例如软骨,类骨质和横纹肌母细胞。间质成分通常对上皮标志物呈阳性,至少在局部呈阳性,像子宫内膜癌肉瘤一样,大多数卵巢癌肉瘤是单克隆的,提示它们是化生性癌。这些肿瘤具有高级别侵袭性,在扩散模式,对铂类化学疗法的反应以及预后方面均与HGSC相似。

未分化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未分化卵巢癌定义为原发性卵巢癌,几乎没有分化。这种肿瘤是罕见的。由于HGSC通常包含未分化的病灶,因此它可能代表了HGSC光谱的最末端。全球基因表达研究和WT-1免疫表型阳性也支持以下假设:大多数未分化癌实际上是HGSC,几乎没有形态学分化。

交界性肿瘤

概述

年代初期,引入了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以描述一组不显示明显恶性特征(浸润)但偶尔有腹膜内扩散的肿瘤。这组肿瘤的行为似乎介于良性囊腺瘤和浸润性癌之间。

自从创建该类别以来,已经使用了许多术语来描述这组非浸润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边界线,非典型增生性和低恶性肿瘤。边界肿瘤是病理学家,妇科医生和肿瘤学家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称谓,已被世界卫生协会分类。

最初,界线类别仅在浆液性肿瘤中被识别,但是从那时起,已经确定还存在粘液性,子宫内膜样和透明细胞瘤。浆液性,粘液性和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覆盖如下。透明细胞边缘性肿瘤很少见,通常与透明细胞癌有关。

交界性肿瘤约占所有原发性卵巢肿瘤的14%至15%,占卵巢浆液性肿瘤的15%至20%。

恶性交界性肿瘤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约占交界性卵巢肿瘤的65%。报告的平均年龄为35至40岁,尽管范围很广。

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局限于卵巢,并且随着缓慢的临床病程而缓慢生长。10年生存率是95%至%,尽管晚期复发并不罕见。尽管有多达35%的患者存在腹膜植入物并累及局部淋巴结,但预后仍然很好。尽管据推测这些植入物起源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分离和随后的植入,但目前尚不知道这些植入物的确切来源,实际上它们可能参与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发病机制。]。然而,腹膜扩散或淋巴结受累的患者复发和发展为低级别浸润性浆液性癌(LGSC)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在浸润性植入物的患者中。(参见上文“低级别浆液性癌”。)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腹膜内输卵管病或卵巢良性腺体包涵体相关的病例占40%,尽管尚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大体病理学—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常在囊肿内出现,但有细小,易碎和旺盛的乳头状突起(图7)。乳头几乎总是存在于囊肿的内表面,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位于囊肿的外表面。与腺纤维瘤的实性,坚硬的乳头相比,脱落通常容易被严重破坏。如果存在腹膜植入物,尽管通常体积较小且钙化程度较高,但它们通常是实性,纤维化的,并且可能总体上类似于转移性浆液性癌。需要彻底取样肿瘤以排除侵袭性成分(LGSC)。

微观病理学—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关键微观特征是浆液性上皮增生,包括上皮分层和簇绒,从较大,位置更靠中央的乳头开始依次出现较小的乳头的分层分支(图8)。这种上皮的增生和分层必须存在于至少10%的肿瘤中,以确诊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对于浆液芽生和簇生少于10%的囊肿,应诊断为浆液性囊腺瘤伴局灶性边界改变。

有时,上皮簇生和分层会变得更复杂,导致筛状图案,或者肿瘤可以呈现出由中央大乳头直接产生的细长微乳头组成的非分级分支模式。如果筛状或微乳头状结构占肿瘤的10%以上或融合区域的5mm,则某些专家将肿瘤指定为微乳头浆液性癌。如果这些肿瘤的预后较差,并且在没有明确侵袭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像LGSC,则目前存在争议。在我们的机构中,我们更愿意将它们指定为具有筛状和/或微乳头结构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以提醒临床医生预后可能更差,

除了更复杂的结构模式外,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约有10%可以具有微浸润区域。微侵袭定义为侵入乳头或囊肿壁间质核心的小于5mm的分离的细胞,细胞簇或随机巢。侵袭性细胞通常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因此可能难以确定明确的增生间质反应。在其他情况下,侵袭性巢会引起明显的间质反应,类似于LGSC所见。根据定义,尽管整个肿瘤中可能有多个微创灶,但微创灶必须小于5mm。如果侵袭性成分的直径大于5mm,则应将肿瘤归为发生于交界性肿瘤中的LGSC。

在手术时约有35%的患者发现浆膜和网膜表面的腹膜植入物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相关。卵巢表面存在外生性肿瘤与植入物之间存在高级别相关性。使用术语“腹膜植入物”而不是“腹膜转移”来表示这些是非浸润性的。根据植入部位破坏性间质浸润的存在,将腹膜植入物分为“浸润性”或“非浸润性”。在患有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女性中,所有腹膜植入物中约有85%至95%是非浸润性的,通常将其抹在腹膜表面。

这些植入物也可以在腹膜淋巴结的窦中发现。另一方面,去促纤维增生性剂植入物也具有“涂胶”的外观,但是引起显着的纤维或促纤维增生性反应,其由细胞纤维组织和上皮巢嵌入反应性间质内组成。但是,非浸润性促纤维增生性植入物似乎不会侵入并破坏其植入表面以下。浸润性植入物由上皮细胞和巢组成,这些上皮细胞和巢通常会引发促纤维增生性反应,但也会侵袭周围的组织。

区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浸润性植入物和转移性LGSC需要排除卵巢中的浸润性LGSC。总体而言,来自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浸润性植入物并不常见,只有4%至13%的晚期疾病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具有可称为“浸润性”的植入物。在我们的机构中,如果在卵巢中有交界性肿瘤的任何部位都发现了侵袭性疾病,我们会将病例解释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背景下发生的LGSC,因为我们认为将病例简单地分类为交界性肿瘤是令人困惑的如果植入物中有浸润。

免疫表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免疫表型与LGSC相似,Ki67增生率低;弱或野生型p53表达;和WT-1,ER和PR的核表达。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未表达HNF-1β和钙调蛋白。

分子生物学—分子研究表明,LGSC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经常具有相似的突变,支持了LGSC起源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假说。无明显染色体不稳定性的BRAF和KRAS突变是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和LGCS的特征。

粘液性交界性肿瘤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不同,交界性粘液性肿瘤几乎总是局限在卵巢内。

大体病理学—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最常见的是一个大的,单侧的,多房性囊肿,带有光滑的白色囊膜。囊肿的小室通常充满粘液性物质,可能会出现脆性乳头状瘤样变。一小部分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总体外观可能具有典型巧克力囊肿的特征区域。应当仔细取样实性区域,以排除浸润性癌。

微观病理学—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与所有交界性肿瘤一样,由囊肿和腺体组成,内衬有增生和分层的上皮细胞,可能呈簇状生长,并呈villandlandular或筛状生长模式,但无侵袭性成分(图9)。粘液性交界性肿瘤根据上皮内衬的组织学外观进行分类,分为两种类型:胃肠道型和宫颈内或血清粘液型。

大多数粘液性边界肿瘤是胃肠道类型的,其中增生的粘液细胞具有胃肠道类型的外观,最常见的是杯状细胞。然而,一个亚型具有相似的总体结构,但被具有子宫颈和/或纤毛外观的细胞排列]。胃肠道类型和宫颈内膜类型的上皮衬里仅具有轻度至中度的细胞学异型,并且未鉴定出浸润性癌。如果粘液性交界性肿瘤表现出明显的核异型性但缺乏侵袭性,则被认为是具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一些专家称这些为上皮内癌,尽管在我们的机构中,由于缺乏间质浸润,我们更喜欢术语“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

像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一样,大约10%至20%的粘液性交界性肿瘤表现出微浸润。这被定义为单个细胞,簇或杂乱的细胞巢,它们侵入并破坏了小于5mm的潜在间质。如果确定明确的间质浸润大于5mm,则应将肿瘤归为浸润性癌。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不同,腹膜植入物尚未与粘液性交界性肿瘤相关。如果存在腹膜粘液性病变,则原发性肿瘤最有可能起源于卵巢外癌,应寻求其他原发部位。

免疫表型-胃肠道类型的卵巢粘液性肿瘤,无论是膀胱腺瘤,边缘性肿瘤还是浸润性癌,其特征都是CK7,CK20和CDX2表达,且缺乏ER,PR和WT-1。宫颈内型粘液性交界性肿瘤表达CK7,ER和PR,而缺乏CK20,CDX2和WT1。

分子生物学—粘液性边界肿瘤已显示出具有相同的KRAS突变,如在粘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癌中所见。这些分子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从黏液腺瘤到交界性肿瘤再到浸润性癌的卵巢粘液性瘤变中肿瘤进展的连续性的形态学印象。此外,还确定了卵巢粘液性肿瘤的基因表达模式与卵巢浆液性,子宫内膜样和透明细胞癌所见的模式不同,这支持了上皮性卵巢肿瘤确实是不同的亚型的观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交界性

患病率和疾病特征—与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一样,已经报道了一种具有潜在生物学特性的囊性腺瘤/腺纤维瘤与浸润性子宫内膜样腺癌之间具有子宫内膜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这些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并不常见(占所有交界性肿瘤的2%至10%),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多数为单侧并伴有早期疾病,预后极好。

大体病理学—大体上,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与良性子宫内膜样囊腺瘤和腺纤维瘤相似。肿瘤通常坚硬,表面光滑,经常发现多个透明或有出血性液体的小囊肿。不应存在坏死区域,如果发现,应引起对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xiroua.com/gxfy/5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