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SCC)约占所有肺癌的20%。就像小细胞癌一样,它与吸烟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肺鳞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下降,这反映了吸烟的下降趋势。根据定义,SCC显示角化和/或细胞间桥。表达鳞状细胞分化标记的未分化非小细胞癌也包括在这一类。
临床特征: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相似。通常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声音嘶哑、发热和体重减轻。远处转移常在发病时出现。由于肿瘤分泌激素和其他活性物质,患者可能出现副瘤综合征。在肺鳞癌的副肿瘤综合征中,高钙血症较为常见。
图1-2.鳞状细胞癌通常出现在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表现为肺门或肺门周围肿块(如图所示)。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外周肺甚至胸膜下。肿瘤表面呈灰白色,常有碳末沉积。肿瘤内有柔软易碎的坏死区域,常引起中央空化。肿瘤可形成支气管内息肉样肿物,可透过支气管壁浸润到肺实质。邻近肿瘤的支气管粘膜经常包含全谱系的组织学改变,包括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支气管腔梗阻可导致肺不张、阻塞性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扩张。
图1为一名老年男性的尸检标本,在肺门部附近有一个11cm的肿块。组织学上,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图3.鳞状细胞癌通常出现在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表现为肺门或肺门周围的大肿块。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外周肺甚至胸膜下(如图所示)。灰白色肿物表面有炭末沉积。
图4.在这张图中,肿瘤呈黄白色、多灶性、颗粒状,位于支气管黏膜,并浸润到邻近的肺实质。图像中央显示肺门淋巴结有肿瘤沉积(tumordeposits)。
图5.整张玻片显示周围型鳞状细胞癌。由浸润性巢状和簇状肿瘤细胞组成。患者有长期吸烟史。
图6.鳞状细胞癌结节周围。肿瘤呈融合的巢状浸润,并伴有地图状坏死。
图7.鳞状细胞癌结节周围。不规则的融合癌巢正侵入肺实质并伴有结缔组织增生反应。邻近未受累的组织被肿瘤侵袭性的前部所压迫。
图8.侵入和扩张肺泡间隙的肿瘤细胞巢。
图9-10.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可见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角化珠和/或细胞间桥。非角化型或低分化肿瘤需要一种或多种鳞状标记物(p40,p63,CK5,或CK5/6)阳性及TTF-1阴性等免疫组化证实,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散在的肿瘤细胞中可见细胞内粘蛋白。
图11-12.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呈宽的小梁状生长,可见数个分裂象和凋亡小体。鳞状细胞癌根据角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图13.被促纤维反应间质分隔的浸润性肿瘤细胞巢。
图14.由于吸烟的广泛致突变作用,肺鳞状细胞癌的突变率非常高。常见的遗传异常包括:3q(SOX2,TP63)、7p(EGFR)和8p(FGFR1)的获得/扩增;9p(CDKN2A)缺失;TP53(最常见)、CDKN2A、PTEN、PIK3CA、KEAP1、MLL2、HLA-A、NFE2L2、NOTCH1和RB1的突变。纯粹的鳞状细胞癌通常不存在EGFR和KRAS突变。
图示支气管上皮下的肿瘤细胞巢。
图15.肿瘤细胞巢浸润到肿瘤周围的肺泡腔。细胞巢的边界与不规则的肺泡腔一致。附近未受累的肺泡腔塌陷。
图16-17.鳞状细胞癌通常发生在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一些病例有明显的支气管内息肉样或乳头状成分(如图所示)。由此引起的支气管腔阻塞可导致肺不张、阻塞性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扩张。
图18.肺鳞状细胞癌支气管内成分放大图。此类鳞癌与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区别是需要见到明确的间质侵犯。
图19-20.鳞状细胞癌,呈息肉样肿物突入支气管腔。中部为呼吸性上皮,右侧为支气管软骨。本例鳞状细胞癌,提示肿瘤通常起源于肺门附近的大支气管。支气管通常经历鳞状化生,然后转变为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然后进展到浸润性癌。
图21-22.一些肺鳞状细胞癌有明显的支气管内息肉样或乳头状成分。由此引起的支气管腔阻塞可导致肺不张、阻塞性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扩张。
图示梗阻远端分泌物积累导致的梗阻后脂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富含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肺泡间隔增厚,含有炎症细胞。
图23.一些鉴别诊断:
非角化型鳞癌vs肺实体型腺癌:一些肺实体型腺癌具有致密的嗜酸性胞浆,与非角化型SCC非常相似。免疫组化,腺癌TTF1和NapsinA阳性,鳞状上皮标志物如p40和p63阴性。
中央型高分化鳞癌伴支气管内乳头状成分vs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明确的间质侵犯支持鳞癌的诊断。
肺鳞癌vs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两种肿瘤均可显示p40、p63和CK7阳性;然而,尿路上皮癌也普遍呈GATA3、uroplakinIII和CK20阳性。
肺鳞癌vs胸腺鳞状细胞癌:在形态学上区别较为困难,需要与临床和影像学的发现相关结合。
原发性肺鳞癌vs转移性鳞癌(头颈部、食管、宫颈):偶尔,肺鳞癌患者既往有其他部位鳞癌的病史。在这种情况下,TP53突变状态、p53免疫组化谱、涉及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缺失、HPV状态和p16免疫组化对于区分二者非常重要。
图24.形态学变异:包括:嗜酸性的细胞外观(由于线粒体数量增加),异物巨细胞对角蛋白的反应,栅栏样肉芽肿,明显的炎性浸润,透明的细胞外观(由于糖原含量;图中可见许多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生长模式(特别是支气管内成分;形态良好的乳头状结构,无间质浸润,无坏死)。
图25.免疫组化,p63(p53家族成员)已被用作鳞状细胞分化的高度敏感标记物。然而,它缺乏特异性,常在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肺小细胞癌以及大细胞淋巴瘤中呈阳性。p40的使用解决了p63缺乏特异性的问题,p40是一种识别p63亚型的抗体。它对鳞状细胞癌的敏感性相当于p63,但有更高的特异性。在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或大细胞淋巴瘤中很少呈阳性。
图示肺鳞状细胞癌细胞核p40阳性。
图26.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SCC)是一种独特的高级别低分化亚型,缺乏明显的鳞状形态(角化,角化珠,细胞间桥),但免疫组化表达鳞状细胞标记物(p40,p63)。肿瘤细胞呈嗜碱性外观,呈小叶状排列,周围呈栅栏状。具有明显鳞状分化但主要为基底样成分(50%)的肿瘤也被归类为BSCC。
图27.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由基底样细胞的融合小梁组成,中心区域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图像上方可见塌陷的肺实质。此种亚型是一种高侵袭性的临床病程。
图28.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肿瘤细胞排列成紧密的巢状、小叶状或吻合的小梁状,周围呈栅栏状。间质透明或粘液样。细胞小,细胞核深染,染色质颗粒状,核仁不明显,胞浆稀少。分裂象≥15-30个/HPF。Ki-67增殖指数50-80%。经常出现粉刺坏死。
图29.右半部分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左半部分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图30.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及邻近肺实质。肿瘤呈基底样结构,伴有器官样/小叶状和明显的周围栅栏状结构。可见片状坏死和间质促纤维反应。
图31.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具有器官样/小叶状和明显的周围细胞核栅栏状结构。
图32-33.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p40和p63弥漫阳性(如图所示)。也表达CK5/6、CK10、CK14。TTF-1阴性。约10%的病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局灶性阳性。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