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我叫ldquo息肉r

在中西医消化门诊坐诊的姚丽主任中经常会碰到很多患者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息肉?应该切除吗?不切除会怎样呢?

所以姚主任精心准备了这期内容,解惑传道,让我们来跟着她一起学习健康知识吧!

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通俗的说,就好比皮肤上长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个独行侠占山为王,也可以是梁山将,甚至是群魔乱舞。

它们有的天良未泯,有的丧尽天良。

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

大多数时候息肉都是良性的乖宝宝,但也不乏一些癌症的“近亲”,非常可怕!今天就教大家如何辨别这些息肉家族里的“坏家伙”。

人为什么会长息肉?

简单的说,息肉是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大多数是由于炎症持续或反复存在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有家族遗传有关。

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多吃果蔬,少吃肉食,做菜少用煎、炸、烤、熏等。

哪些息肉易癌变,需要切除?

①胃息肉:要积极治疗胃息肉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有恶变的“潜能”,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建议:对于直径<0.5厘米的胃息肉,少于两个可直接活检钳摘除;对于直径<2厘米的胃息肉,需要切下来送病理科鉴别病理分型;对于直径>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常需要住院治疗。②肠息肉:发现应尽早治疗大肠癌是一个“缓慢过程”,即从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癌,整个过程可能持续1~2年。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建议: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恶化成大肠癌。45岁以上、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个肠镜,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③胆囊息肉:>1厘米要高度重视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变的风险了。★建议: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的,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④宫颈息肉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建议: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查出息肉如何切除?

一般来说,息肉成为癌的时间要5-15年,且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你能发现并切除,它就再也没有机会癌变了。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出息肉,无需要剖胸、剖腹,通过内镜就能直接摘除。

内镜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病人方法,一般来说有(热)活检钳直接咬除、圈套器摘除、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粘膜整片切除术)等。其中ESD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仍需手术治疗。

所以,若诊断出“息肉”应该保持冷静,镇定应对,医院咨询是否需要治疗。

中西医消化科门诊姚丽主任建议大家:

息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切除并不代表一劳永逸。你的生活习惯没变,你的体内环境没变,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还在,息肉就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所以,别忘了遵医嘱定期复查。

最后要从生活习惯上改变,推荐多吃高膳食纤维食品、多运动、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并且建议不要过度肥胖、少饮酒、少吃加工肉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xiroua.com/gxzl/10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